我校在2025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办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论坛”

发布者:国际交流处发布时间:2025-11-19动态浏览次数:10

10月29日,由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承办、上海杉达学院协办的第三届“民办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启幕。这是我校第三次在北京举办全国民办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分论坛,同时也是2025年第26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的重要平行论坛之一。论坛由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许岳及国际交流处处长胡雅楠共同主持。来自民办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联盟成员院校、全国各地其他民办高校,以及美国、新加坡、新西兰、南非等多国的3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的逾百位代表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民办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论坛”发言人嘉宾及部分与会代表合影

国际交流处处长胡雅楠主持分论坛下半场议程


论坛设置主旨演讲、圆桌讨论、海外院校分享及中外教视角分享四大环节,聚焦民办高校国际化路径创新,深入探讨中外合作办学、AI赋能教育及跨文化交流等议题,为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提供政策指引与实践范例。论坛着力构建三维立体平台,推动中外院校精准对接,凝聚以质量为本、特色发展、中外协同为核心的发展共识,为民办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开辟可资借鉴的实施路径。通过探索创新合作方向、营造积极合作生态,本次论坛不仅为民办高校国际交流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更生动诠释了本届国际教育年会“以教育 见世界”的深刻主题。

“民办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论坛”会场座无虚席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中民协国际专委会”)理事长王胜刚发表致辞。他代表中民协国际专委会,向出席论坛的中外高校和教育机构代表致以热烈欢迎和诚挚问候。他强调,此次年会“以教育 见世界”的主题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教育的开放担当,民办高校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应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中民协国际专委会于今年1月成立,在过去一年,国际专委会聚焦四个方面开展工作:构建高水平专家智库、开展民办学校国际化专项调研、搭建多渠道交流平台、筛选推荐优质国际化项目赋能民办院校。王胜刚强调,首先,民办高校要充分认识国际化的重要性,国际化是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举措和必由之路;此外,民办高校要制定清晰的战略规划,依托专家智库精准发力;主动拓展合作网络,吸纳优质资源;聚焦中外合作办学,充分发挥民办高校机制灵活的优势,提供国际化显示度;全面提升学校国际化能力;加强学校在地国际化建设,谋划来华留学教育。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专委会理事长王胜刚致开幕辞


在主旨发言环节,上海教育评估协会跨境教育专委会常务副主任汪建华以《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与实践路径》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他系统地梳理了近十年来对外开放与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演变历程,深入解读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核心导向,指出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与质量正稳步提升,并提出撬动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战略支点——资源整合、创新驱动与文化融合。这三大支点互为条件、螺旋上升,强调单点突破不如系统联动,共同构成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最后,汪建华以上海为例,剖析了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即构建科学长效的办学机制,包括政府评估体系、社会认证体系、国际评估体系三元结构。


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评审专家、上海市教育评估协会跨境教育专委会常务副主任汪建华做主旨发言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创校校长、理事长曹勇安发表了题为《AI赋能于“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主旨报告。他介绍了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利用AI技术赋能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案例。他强调指出,通过开发主专业和微专业,并以课程为核心,服务“一带一路”的“鲁班工坊”即为微专业的实践形式。此举能够满足国际市场需求,提升属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创校校长、理事长曹勇安做主旨发言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首席执行官(终身学习与创新)、研究生院院长梁杰雄分享了Transforming Enterprises with Design·AI 《用设计AI改造企业》。他介绍了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在AI设计领域的创新实践,强调应将AI视为合作伙伴而非工具,高校需以“设计 + AI”更新人才培养体系,主动适应产业变革与岗位结构变化,通过跨学科融合与实践,培养具备AI素养与跨学科实践能力的毕业生。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首席执行官(终身学习与创新)、研究生院院长梁杰雄做主旨发言


西安欧亚学院副校长孙建荣以《全球视野下的高等教育就业能力质量保障》为题,探讨了民办高校在AI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变革与创新。他提出,可通过产教融合、将真实工作场景融入课程设计等举措,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西安欧亚学院副校长孙建荣做主旨发言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副校长葛金玲分析了《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路径研究》,提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她强调,可通过精准引进与柔性聘用国际师资、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营造国际化氛围等措施,推动学校的国际化发展。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副校长葛金玲做主旨发言


在茶歇及合作洽谈环节,与会代表们就各自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与会代表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以“民办高校国际化办学模式及路径研究”为主题,我校校长助理胡珍主持圆桌讨论,并邀请上海杉达学院国际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处长李丽、郑州西亚斯学院国际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处长岳军亮、广州工商学院东北州立联合科技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何涛三位嘉宾共同参与讨论。与会者就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特色化路径、外方资源获取、部门协调与激励机制、中外融合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分享了各自院校的成功经验及实践案例,为与会代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圆桌环节最后,胡珍发布了其最新专著《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实务、数据与案例》。


我校校长助理胡珍主持圆桌论坛


在海外院校分享环节,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事务主任Dr. Graham Wise以“构建教育共同体:坎特伯雷大学国际合作模式的经验与展望”为题,分享了坎特伯雷大学在全球教育协作中的实践探索与创新模式。他着重强调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提出通过发展跨学科、跨研究的关系来加强国际教育合作的具体建议。


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事务主任Dr. Graham Wise分享


加拿大多伦多都会大学项目主管、康考迪亚教育集团副总裁葛静雯详细介绍了多伦多都会大学硕士预科项目的特色与优势。她指出,该项目通过无缝对接北美博士课程、提供学术英语与研究方法培训等举措,为国际学生提供了高效、省心的升学途径,并强调了加拿大在教育国际化方面的友好政策与广阔前景。


加拿大多伦多都会大学项目主管、康考迪亚教育集团副总裁葛静雯分享




在中外教视角分享环节中,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城市学院副教授魏淑华从中教视角阐述了题为《讲好中国故事——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实践》的报告。她系统阐述了该孔子学院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的创新实践,成功构建了“基础语言—传统文化—当代形象”三层内容传播体系。她强调,新时代的文化传播必须注重本土化叙事与双向共鸣;孔子学院及其工作者应自觉担当文化桥梁,通过浸润式、互动式的传播实践,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城市学院副教授魏淑华做分享发言


我校两位外籍教师Dr. Natan Van Den HeeverDr. Scott Stockton,基于外籍教师的视角,结合自身经历进行了生动的分享。  

Dr. Natan Van Den Heever从中西文化对比入手,深入剖析了社会网络构建与人际互动模式的显著差异,强调理解中国文化中注重和谐、人情等特质的重要性,这对在中国教育环境中建立有效合作具有关键作用。教师团队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组织跨文化教研活动,促进中外教师交流教学理念与创新方法。在学生培养方面,构建中外学生互助机制,有助于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深化文化认知。他的分享为深化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人际理解与团队融合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视角与实践启示。  

Dr. Scott Stockton基于其个人经历的三个方面,分享了中外合作与文化融入的经验与建议。他强调,校方在信息支持、心理适应及生活保障方面为外籍教师提供系统性关怀至关重要,这是帮助外籍教师克服文化障碍、安心从教的核心支撑。他呼吁建立更为开放、包容的跨文化沟通机制,使外籍教师能以舒适节奏参与和融入。他的分享从管理支持层面,为优化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外籍人才归属感与办学合作效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


外籍教师Dr. Natan Van Den HeeverDr. Scott Stockton从外教视角分享发言


在论坛尾声,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专业委员会核心专家、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原副秘书长宗瓦发表了总结发言。宗瓦首先祝贺本次论坛圆满成功,高度评价了论坛的丰硕成果与深远意义,并强调了质量保障与监管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核心作用。同时,他呼吁民办高校持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迈向新高度。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专业委员会核心专家、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原副秘书长宗瓦做总结发言


本次论坛成功汇集全球民办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围绕民办高校国际化高质量发展与路径创新的核心议题,深入探讨合作机遇与时代挑战。通过多元视角的交流与实践经验的分享,为民办高校的国际化路径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同时进一步巩固中外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桥梁。未来,我们期待以此论坛为起点,携手开拓更深入更广泛的国际教育合作新格局,共同谱写民办高校全球化发展的新篇章。


我校副校长许岳带领此次论坛会务组工作人员合照

文字撰写 | 国际交流处 张云、李甜甜
图片来源 | 中国国际教育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