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天华学院与美国太平洋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班韦晓英老师与天华学院14名教育硕士班同学一起赴美求学。9月至11月期间,韦老师向学校发来了介绍自己以及天华学院毕业生在美国太平洋大学求学的报道。
韦晓英老师与原天华学院2010级英语系学生杨帆以及原2008级心理系学生陈骋选修了Dr. Nelson开设的高级课程研究(Advanced Curriculum Studies)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课程学研究方面的思辨能力。韦老师主要介绍Dr. Nelson对这门课程的教授方法,并与国内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对比,以期对国内同行有所启发。Dr. Nelson在太平洋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执教,对教育、课程学以及教学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教育与政治紧密联系,由于政治及媒体的影响,学校对教育以及优秀学生的界定变得狭隘,学校对标准的课程设置以及标准化考试的强调,对老师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的能力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他在教学中反复进行反思的问题是:“我在教学中做了什么?我到底是在限制学生还是在解放学生?”他认为教师应致力于解放学生的思想,而非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对政治具有洞察力,并积极成为变革推动者,努力为所有学生营造民主、公正、道德以及平等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使学生成为文明和民主的倡导者。Dr. Nelson为人爽直,授课方式轻松活泼,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他身体力行,将其独到的教育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努力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索和学习的状态。
Dr. Nelson选择了两本教材,即Patrick Slattery的《后现代时期的课程发展》(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he Postmodern Era)和Kenneth J. Saltman的《教育政治学》(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课堂以学生讨论为中心。他要求学生在课前读完两本教材的规定章节,并针对所读的内容提出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在课上进行讨论。每次课两个小时,全部用于学生对所提的探索性问题的讨论。他完全摒弃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育模式,在课堂上自称学生的同事(colleague),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互相交流。此外,他还安排了两次嘉宾教授讲座,邀请了两本教材的作者Patrick Slattery和Kenneth J. Saltman,通过Skype与学生面对面互动交流。所有学生都怀着激动的心情,与两位作者就课本的内容进行提问及交流,受益匪浅。由此可见,Dr. Nelson的授课方式主要是鼓励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和对知识的深层次探讨。他不主导课堂讨论,但时时引导着学生深入思考某个问题,并从学生所提的问题的质量和课堂讨论问题的深度来判断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学生学习评估方面,Dr. Nelson摈弃了传统的考试,也放弃了由老师定任务的方式。据他所言,与学生交流后再定教学大纲是他一贯的做法,因为他需要了解学生想学到什么以及想学成什么,即在学习中赋予学生权利来决定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讨论,最终他要求学生每人写一份研究计划,并请班上的两位成绩优异的美国在职学生Rachel West和 Erin Moore参与对三名中国学生的写作指导。在撰写研究计划的过程中,韦晓英、杨帆和陈骋深有体会,一致认为学到许多以往写作课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同时,他们也体会到学术写作的严谨,每一句话甚至每个单词的使用都需要仔细斟酌,有理有据。Dr. Nelson的治学严谨的态度给所有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学业评估方面给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和尊重,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课程任务,这一点很值得国内同行学习和借鉴。
Dr. Nelson的教学方法注重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放权于学生,并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他对教育的热情以及治学的严谨态度值得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学习。Dr. Nelson的授课风格和教育理念很值得国内同行的思考和借鉴。国内从上至下规定的标准的课程大纲以及要求严格的标准化考试,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迫于考试通过率或学生升学率的巨大压力,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学生则时常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尽管许多教师努力地改善教学方法,增加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但互动的内容与形式仍然是由教师决定,而学生则缺乏足够的主动权和积极性。国内评估学生的学业成果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标准化的考试,虽然标准化考试被认为是一种判断学生对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的有效方式,但若过于强调考试,则容易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例如教师的课堂教学偏向于应试教学,而学生则容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营造鼓励学生思考和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学习氛围,如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如何避免标准化考试的弊端,如何让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化被动为主动——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国内同行的思考。
(国际交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