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合作双赢——国际通识教学部专题教研活动之在线课程建设交流

发布者:国际交流处发布时间:2021-01-19动态浏览次数:264


为全面落实学校应对疫情提出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国际通识教学部于学期初全力部署,要求全体教师做好面授课程的同时切实做好在线课程中心建设。针对外教看不懂中文的实际困难安排张灏对外教们进行在线课程建设集中培训和跟踪指导,并创建线上学习中心以便外教们随时学习,同时王颖超创建了教务管理线上课程中心对外教的各类文档进行规范管理并方便教师们及时更新和查阅。此外,国际部中方教师与外教结对,进行一对一指导和帮助。经过期初、期中、期末等多次抽查,20余门国际通识和语言类课程均已达到学校在线课程建设要求。为及时总结和分享在线课程建设经验并进一步增进中外教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今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合作和在线课程建设,国际交流处和通识国际课程部于2021年1月12日在日162共同举行“专题教研活动之线上课程建设交流展示活动”。国际交流处处长胡珍及国际通识教学部20多名任课教师(其中外教6人)参与此次专题教研活动。

首先,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兼通识学院副院长梁杰提纲挈领地概述了本学期国际通识教学部整体教学和在线课程建设情况,并强调了在疫情及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网络课程建设在日常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成为今后教学新常态。在线课程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以及与教师的沟通方式,便于学生反复学习学科难点和重点,同时也节省了教师大量的简单重复性工作,而且可以更加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更加及时高效地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梁杰期望国际课程部的中教和外教进一步加强交流和沟通,互相帮助,不断完善在线课程内容和相关功能,有效利用平台资源和外教资源,提高线上课程利用率,不断探索和运用互联网+教育技术,促进中方和引进课程的融合、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扩大中外合作办学和国际课程合作在全校活力课堂教学改革和国际化发展中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

随后,国际通识教学部20余位任课教师逐一展示各自课程并分享了各自心得和经验。张灏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她所建设的《地理》课程,该门课程教学框架清晰明确、音视频材料充足、学生任务点完成率高、学习通使用的功能种类繁多,从真正意义上充分利用了在线课程这一平台,起到了典范作用。

陈斐作为《综合英语I》教研组长,为大家展示了这门课程的建设情况。经过教研组10余名教师的共同努力,本门课程的线上资源丰富,题库题目数量丰富、题型齐全且难易区分,全方位考虑了我校学生“生源广”、“英语基础薄弱”和“水平层次不齐”等问题,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极大的补充和促进作用。

 

(张灏展示《地理》、陈斐展示《综合英语I》)

外教Tom向大家展示了他的线上课程建设情况,本学期Tom所教课程有《跨文化交流》《大学英语写作I》等。针对“线上10分钟”的教学要求,他每周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为同学们精心录制10-15分钟的录播内容。为了方便同学们的理解,他选择在摄像头开启的模式下利用Zoom录屏,希望同学们可以借助他的口型更好地理解授课内容。虽然是外教,但他非常认真地学习并使用了课程中心的多项功能,如作业、考试和讨论等。

(外教Tom展示《跨文化交流》在线课程)

外教Glenis和Lester Paul向大家分享了他们使用课程中心的心得和经验,提醒大家要在话题的选择、内容的呈现形式、考核要求等方面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如此方能让学生自觉学习并完成学习任务。

(外教Glenis展示《交际学》及心得)

随后其他中教及外教老师也一一展示了他们的在线课程,其中既有亮点,同时也分享了在建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今后的改进建议和思考。通过本次交流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国际通识和语言类课程的了解,进一步加强了中外教之间的沟通,并从中看到了不同课程之间的差异和差距,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中外教在线课程展示)

最后,国际交流处处长胡珍对本学期国际课程在线建设取得良好成绩表达肯定,希望中教和外教能够将在线学习中心当做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服务好教学和交流,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师生语言层次。同时胡珍老师希望在新的学期,各位老师能够再接再厉,在在线课程建设和教学方面更上一层楼。国际交流处图、文:潘杰